在日常生活里,你是否经历过手部或脚部莫名瘙痒、脱皮,甚至出现水疱、糜烂的尴尬与困扰?这很可能是手足癣在“作祟”。手足癣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,若不加以重视,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
真菌“潜伏”,伺机而动
手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、须癣毛癣菌、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引起。这些真菌就像一群狡猾的“小怪兽”,在各种适宜的环境中伺机而动。公共浴室、游泳池、健身房的更衣室等场所,地面潮湿且人员往来频繁,真菌易在此滋生。当我们光脚行走在这些地方,或是与他人共用拖鞋、毛巾、脚盆等个人物品时,真菌就可能趁机附着在我们的皮肤上,寻找机会侵入。
此外,自身免疫力的下降也是真菌入侵的“帮凶”。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、精神压力大、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都会使身体的抵抗力变弱,让真菌有机可乘。比如,一些上班族工作压力大,经常熬夜加班,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,就容易感染手足癣。
症状多样,苦不堪言
手足癣的症状表现多样,依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可分为水疱型、浸渍糜烂型、鳞屑角化型。
水疱型多发生在指(趾)间、掌心、足侧缘。起初是针尖大小的深在性水疱,壁厚且发亮,不易破溃,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,可融合成片。随着病情发展,水疱干涸后会出现领圈状脱屑,瘙痒感明显,让人忍不住去抓挠,可越抓越痒,甚至抓破皮肤引发感染。
浸渍糜烂型常见于指(趾)缝,尤其是第3 - 4和4 - 5指(趾)间。这里皮肤紧密接触,透气性差,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,真菌大量繁殖,导致局部皮肤浸渍发白,表皮松软易剥脱,露出潮红糜烂面,伴有渗液,散发着难闻的气味。行走或活动时,指(趾)缝间相互摩擦,疼痛感加剧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
鳞屑角化型则多见于掌跖部及足跟。患处皮肤粗糙、增厚、干燥、脱屑,冬季易发生皲裂,甚至出血、疼痛,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和足部行走。很多老年人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减弱,更易患上这种类型的手足癣。
积极防治,驱散“癣”忧
面对手足癣的侵袭,我们并非束手无策,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能让我们远离它的困扰。
预防是关键。保持个人卫生是基础,要勤洗手、洗脚,勤换鞋袜,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,让脚部保持干爽。在公共场所,尽量避免赤脚行走,自带拖鞋、毛巾等个人用品,不与他人混用。同时,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,保持规律作息,合理饮食,适量运动,减轻精神压力。若家庭成员中有手足癣患者,要注意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
治疗要趁早。一旦出现手足癣的症状,应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。外用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,如酮康唑乳膏、咪康唑乳膏、特比萘芬乳膏等,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,并严格按照疗程使用,一般需要持续用药2 - 4周,甚至更长时间,直至症状完全消失,再巩固用药一段时间,防止复发。对于症状严重、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,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,如伊曲康唑、特比萘芬等,但口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并定期检查肝功能。
手足癣虽不是什么大病,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。我们要提高警惕,当心手足癣来袭,积极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,让双手双脚恢复健康,重新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。